码表当然不让
↓↓↓
大家好,我是Artrix~收到快递小哥送来的包裹的时候,正是炎炎夏日。赶着这么个愉悦的夏天,怎么能不赶紧开始一趟完美的“休闲骑”呢?当然,在骑行之前,我们得先准备好道具,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——“IGPSport IGS50码表”了。
初看包装通体黑色,用产品本身的勾线图展现了这是一款智能GPS码表。
包装的背面标明了产品的各项参数,包括尺寸、支持功能、续航以及重量等等。
打开包装,里面就是主机以及配件、说明书了。这款码表包含一台主机、一个垫片、一个卡扣、两条皮筋以及一条USB充电线(Micro)。根据说明书,这款码表能够做到连续记录40小时的续航,相比市面上的GPS码表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水平了。
这便是码表的主体了。可以看到,码表本身用LCD屏幕加上LED背光的方式来显示。屏幕上方是状态栏,可以显示时间、电量、温度以及GPS、蓝牙等连接状况。用最大字体显示的便是速度了,这是作为一块码表最基本的“素养”。下方则是由三个信息块组成的“固定数据类型显示区”,包含了心率、坡度以及踏频的显示。在这下方则是动态类型显示区,可以通过点击码表的“>”键来切换显示内容。
这次我收到的码表还包含了一个延长底座,是适用31.8mm车把管的版本。
和码表进行对比,可以看到延长座着实不小。随包装还附赠了一个六角小扳手,可以用来完成安装的任务。
看延长支架背后,用密密麻麻的加强筋覆盖着,可以肯定它的强度没有问题。在与车把结合的夹圈处有一圈硅胶材质的环,用来增加与车把的摩擦,保证延长架不会松动。
接下来请出我们第二位主角——行者表头。它是由行者推出的表头,本身不带有GPS,但是可以通过连接手机来显示手机传来的数据,配合其他通用蓝牙设备,可以显示更多数据诸如心率、踏频等。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来IGS50有多么大啦!当然,IGS50不仅机身大,屏幕也是大了两倍左右,可以看出两款产品都非常精致。
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开启背光情况下的表现。行者表头是黄橙色的背光,比较柔和,而IGS50则采用的是白色的背光,我个人更加喜欢行者表头的背光颜色,在骑行的时候看上去不会那么刺眼,不会影响到夜间的视力。
这两款码表都拥有背光的自动开启方式。IGS50是通过计算日出和日落的时间,在日落之前半小时到日出之后半小时会自动开启背光常亮,而行者表头则是在连接手机,开始运动记录后自动打开。这样来看,IGS的背光方式显然要更加智能,也更加方便用户的使用。
屏幕显示
我们再来看看产品本身。
▲这是IGS50在开机时候显示的内容,可以看到IGS50整块屏幕能显示的数据。
▲产品的背面有用硅胶盖盖住的USB接口,可以用来传输数据,也可以进行充电。
▲产品背面的型号以及SN码。我们可以看到,它支持的充电电流为0.5A。
▲在码表的正面有三个实体按键,他们从左到右我们叫它为“电源”、“记圈”以及切换按钮。
他们点击和长按时的功能并不一样,具体如下:
可是,根据我的实际观察,我发现了一件让我觉得设计不合理的地方。在点击右侧的切换按键,切换查看的页面的时候,变换的数据是这样的状态:
- [1.实时速度+行程时间+行程距离]
- [2.平均速度+爬升高度+当前高度]
- [3.最大速度+总距离(ODO)+卡路里]
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情况:假如我想要看实时速度,我需要切换到页面1,如果我又想看高度、爬升数据,那么我就得切换到页面2,并且做不到页面定制想要看的数据。这样就造成了这样一个很尴尬的局面——想看的数据看不到,得要来回切换。这个设计让我实在很无奈。
而行者码表这边又是怎么解决的呢?因为屏幕的大小问题,行者表头只能显示常亮的实时速度以及底下一行其他数据。因为查看实时速度才是码表的刚需,所以我认为行者将最大速度、平均速度放到底部的次一级数据栏是很正确的。而如果想要查看其他数据,只要轻触圆形触摸环即可切换。
安装方式
再来看看两款码表的安装方式。它们采用的都是通过皮筋固定的方式,可是其中固定的细节却有些不一样。IGS50使用的是底座+垫片组合的安装支架(在下图可以看到),而行者码表则是使用一块软性泡沫胶和皮筋固定的。IGS50使用了两根皮筋,使用了交叉固定的方式,可以感受到很高的稳定性。行者码表则只有一根皮筋,采用从车把管穿过后固定的方式,但是有泡沫胶的加持,固定稳定性也没有问题。
▲IGS50码表皮筋的交叉固定方式。
▲IGS 50码表的固定底座和硅胶垫片。由于硅胶本身的特性,所以在皮筋提供强压力的同时,底部的硅胶垫片可以提供很强的摩擦力,保证固定的稳固。
▲装车实战。我经过尝试,发现IGS50即使是在摩拜单车这样比较奇特的车把造型设计下,依然能够稳定的固定,在高速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。
再来看看行者表头的固定方式。行者表头采用的也是使用橡皮筋+高摩擦底座的方式来进行固定,不同之处便是行者表头没有采用硅胶材质的接触面,而是使用了一张柔性的软胶片,实际固定到车上的稳定性要略高于IGS50,但是这是一次性的设计,相对来说就没那么容易将底座移动到别处需要的地方。这样看,两位“选手”打平。
软件对比
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软件部分。IGS50支持蓝牙以及ANT+协议,可以与手机以及其他支持ANT+协议的设备连接。IGS50在安卓端的软件为“IGPSPORT”,可以在各大商店下载。
可以看到底部的Bar分成了四个区域,有不同功能。点击“我的”,可以进行设备连接以及记录查询。点击“我的设备”,便可以进入连接设备的界面,对设备进行连接,传输轨迹记录了。可以看到,目前IGS50在软件里面还没有被很好的识别,显示的图片仍然是IGS216的。
进入一条详细的行程,可以看到里面的具体数据,例如速度、轨迹、高度、坡度等,这与行者提供的功能较为相近,但是行者相对来说要更加专业以及准确一些。
这是同一段行程(IGS软件记录了后半段,行者忘记打开了:O)在IGPSPORT和行者下的数据显示。可以看到基础数据差距不大,由于我忘记在 后半段打开行者的原因,底部的坡度数据显示略有差别。
接下来,我将他们的速度曲线在电脑上略作了处理,进行了一个对比(红色为IGS50的数据,蓝色为行者),可以看到两者的基本趋势是相同的,只是具体在各个时刻的数据显示明显差距较大,这可能是因为行者采用了特殊的算法的原因。
IGS50除了支持在手机端APP查看之外,还可以将数据同步到行者里面,方便进行数据的汇总。而除却在手机端的操作,我们也可以在电脑端上传以及查看已经上传的轨迹。
在电脑端显示的界面是这样的,可以对轨迹以及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,界面也做的不错,干净整洁。
可是……当我尝试导出轨迹为.gpx格式,并且尝试将其导入Google Earth的时候,出现了这样的问题:
什么?我骑车横跨了印度洋和两大洲?!这令人害怕的轨迹让人不禁怀疑:我可能是买了个假码表。目前具体导致问题的原因尚不清楚,但是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心烦的问题。
IGS50也支持通过Micro-USB传输数据。将其开机,插入电脑USB接口即可。可以看到,开放的内存容量为16MB,足以存储很长时间的轨迹了。而产品固件的升级也是通过将升级文件放入根目录的方式来进行的。
关于ANT+&蓝牙模式
这篇评测讲到这里其实已经差不多了,但是我还是想要讲一些更多的、和这款产品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东西。众所周知,ANT+和蓝牙是最常用的两种运动数据传输协议,而ANT+更加偏向运动产品,老牌运动智能设备厂家诸如Garmin等都在采用这种协议,而蓝牙协议则更多的被运用在其他厂商的产品中,它以其成本较低的优势,也占领了一片市场。这就造成了一种相互抗衡的局面:很多产品支持ANT+却不支持蓝牙,因为不同蓝牙产品的软件层级的传输规则不同,而ANT+则是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。可是有的产品只支持蓝牙,例如行者的表头,例如行者鳍等。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:传感器不兼容。
我的运动手表支持模拟作为一块标准蓝牙心率带的功能,可以完美的和行者APP进行连接,传输实时数据。可是诸如IGS50的一众码表,只支持ANT+协议,那么消费者只能无奈的去购买支持ANT+的心率带。多重消费到最后,受伤的还是消费者自己。
除却传感器的不兼容问题,还有厂商之间缺少开发合作的问题。在收到IGS50之前,我本来以为通过手机行者APP链接到我的蓝牙心率计,同时链接到IGS50,便可以在IGS50上看到心率的数据,可后来我发现:我错了。行者链接码表的唯一作用,只有传输已经在码表上记录的轨迹,并且上传。那么这就让人不禁觉得鸡肋:为了满足获取更多种类的数据的需求,我们不得不购买不同协议,并且数据并不互通的产品。那么,厂商们,是否可以互相进行一些合作,例如行者和IGPSPORT,他们可以将行者共同打造成为一个数据支撑平台,可以输入数据,也能输出数据,我想这才是这些骑行设备的完美形态吧。
总结
好了,接下来我们做个总结。
- IGS50拥有大块屏幕,可以在高速骑行以及面对抖动的时候稳定的提供数据的显示,但是却有数据显示灵活性不够的缺点
- 存储空间有16MB,足以存储超长轨迹,并且电池续航在开启记录的时候为40小时左右,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
- 配合延长支架,可以拥有更好的体验
- 电脑端、手机端软件使用体验尚可,但仍需优化。
总的来说,IGS50是一块合格的码表,一块码表该有的它都有,而使用体验也较为优秀,超长的续航更是让人安心。那么接下来,就请大家期待IGS50的正式上市吧!